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

自我覺察:從戴上運動手錶談起

三個月前我買了一只運動手錶。從那時到現在,除了12月初有一天因流感之故沒達標,每天我都走10000步以上。為了睡足7小時,每天在10點半前後就趕緊上床睡覺。因設定從早上9點到晚上8點每小時起身走動250步,有時上課上到一半,還要忍著不能馬上站起來。三個月下來對自己多了一點認識。

雖然近年來已養成運動習慣,但是戴上手錶,設定目標更給了自己前進的動能。為了每天走10000步,我觀察天候,更關注空污,深怕當天不能在戶外運動,不得已也曾在室內、走廊快走。估計一天的行程,必要時搭乘捷運,製造轉乘和下車走路的機會。中午陽光強一點,空污似乎散掉一些,走遠一點去用餐。總之,將運動當一回事看待。

這錶善巧的回饋機制添增了不少的樂趣。每到整點前10分鐘,它總會輕微地震動,並出現字眼如:「要不要散步?」當我走了250步之後,它再度震動,之後出現諸如「易如反掌」、「已經得分」之類的勉勵語。而當我完成10000步的目標時,它不僅會震動,之後火箭衝出錶面、煙火迅即散開,然後兩隻腳ㄚ、一顆星、10000逐一從煙花中浮現。睡眠品質的畫面也經常出現一些勉勵的句子,譬如形容我像百靈鳥早睡早起之類的語句,好溫馨!發現原來行為主義講的那一套制約理論對我還蠻管用的。

每天觀察睡眠紀錄品質紀錄,有一點小小的心得。相較於同齡女性,我睡覺內醒著時間較少,輕度睡眠時間較多,REM(快速眼動期)和熟睡時間都還在基準值的範圍中間偏低,有改善的空間。熟睡時間不需要太長,輕度睡眠時長可能跟白天太累有關。並且,白天的運動和睡前減少閱讀、寫作之類的大腦活動有助於入眠。每天到固定的時候,我就會醒來,因此為了有充足的睡眠,早點上床睡覺是必要的。

雖然這錶還可做營養和身體管理,不過除了設定了體重目標、偶爾將體重與體脂肪輸入之外,我並沒有做飲水量紀錄、飲食計畫等。因此,它提供的各種資訊,有空時看看,譬如活動與運動消耗的卡路里、完成的公里數等等,但沒認真去分析箇中的意義。這就體會自己的個性,對於繁瑣的事情其實是很不耐煩的,也喪失許多成長的機會。

       沒有外來的媒介,走在慣性的軌道,對自己不會有更多的認識,談何改變的可能性。戴上運動手錶,提醒我聆聽心臟的跳動、體察身心的波動,讓我知道活在怎樣的軌道會更好(何青蓉,2019.01.11)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