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

關係的本意--利己又利人


年輕的時候,對於「關係」一詞,我沒有什麼概念。只因不能接受社會中許多人「靠關係」走捷徑,便將它視為徇私利己的代名詞,甚至蔑視「關係」的重要性。直到學佛以後,認識了「因緣和合」的觀念,瞭解到原來人活在世間是與萬事萬物相恃相生的。在做事過程中,觀察到一件事情的完成需要許多條件的配合,才慢慢體會到,根本說來,人活在各種關係當中,並且關係的品質左右生活,乃至生命的品質。

首先,與自己的關係,最深刻的是「習性」。習性如影隨形溶滲在我們身上,讓我們不能自主。例如,不知道為什麼,老是摸到很晚才睡覺,白天總是爬不起來,接著上課經常遲到、作業未能如期繳交,無法接受成績比別人差,之後情緒失控,一路兵敗如山倒。
其次,與他人的關係,如家人、親子、師生、同儕,乃至與路人甲的關係。例如,早上在家裡和家人一言不合,出門騎車快了一點點,不小心和路人甲擦撞。若沒處理好,接下來的故事情節,不難想像。不僅原先的行程必須擺一邊,還牽扯出更多的事情,命運可能就此岔出去。

再者,與大自然的關係,只要環顧當今的地球溫暖化現象、環境災變頻生,不用多說,都與我們的消費行為、生活型態密切相關。因此,在人生的道路上,怎麼與自己,及和周圍的人、地、事、物建立良好的關係,還真是一堂必修的功課。

然而怎樣的關係才是好的關係?我們都看過成群野雁的飛行隊伍,藉著V字隊形,整群雁鳥一起飛的速度,比每隻雁鳥單獨飛來得快,至少增加71%的飛行距離。當領隊野雁疲倦時,牠會退到側翼,由另一隻野雁接替任務,飛在隊形的最前端。以合作取代獨立競爭,一起創造整體的價值,這是雁行理論給我們最佳的啟示。

回過頭來,有時候我們也會喊冤,覺得自己何嘗不願意扭轉習性,並與人相互合作。但是深究我們的行為,背後卻不自覺地受到一些錯誤的觀念所左右。例如,比比皆是的競爭觀念「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」、「不能輸在起跑點」;以及「自掃門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」的冷漠態度。想想從小不斷薰習這些觀念,真是害我們不淺!

既然如此,我們真的必須翻轉過來,以合作取代競爭、以關懷取代冷漠,與萬事萬物建立良好的關係,進而在生活中創造善的循環。設法成為能夠自己作主的人,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應該是第一步。與人互動時,先要能欣賞對方的優點,看到別人對自己的恩德,亦即「觀功念恩」,才有機會彼此相互合作。想想地球只有一個,已經到了將功贖罪的時刻了,結合一群人從節能減碳、種樹護地球做起,都是可以做的事情。我想這才是「關係」的本意--利己又利人!(何青蓉,2015.11.13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